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建築風格

希臘、羅馬式樣到哥德式樣

希臘時期

希臘時期的建築與其說是一種民族建築,到不如說是城邦建築的表徵。基於雅典的公共性建築而其精神視為完美主義的代表再加上自我封閉的組合體,這時期的代表性建築為神廟,以雅典衛城及巴特農神殿為代表。神殿的本質簡單,細節複雜。但基本上是由露台上的柱列,全部是多利斯式(Doric)。運用柱列環繞一個矩形大廳構成,規模不大,屋頂或許是木架構。這時期的建築立面造型在後來的西洋建築史中被大量的採用因此可說是西洋建築立面造型的基本原形。



羅馬、拜占廷、早期基督教(仿羅馬風格)

羅馬時期建築接受希臘風格中的裝飾元素,如柱式、山牆、挑簷部等。這時期運用大量的雕刻、馬賽克、壁畫和鍍金,在原本的建築立面架構上增加了裝飾的部分,但往往用的太過火而遮蔽了壯觀簡潔的基本結構。拜占廷時期風格繼承了希臘的藝術技巧並結合羅馬的結構與工程發展出了可以解決穹窿建築固有的結構問題,並發現一種適用於此類型建築物的裝飾性結構。同時整合了平面與聖餐儀式(所謂的機能)。到了早期基督教時期(仿羅馬風格)發展出了仿羅馬式的建築立面造型規則:高起的本堂加上單斜屋頂的廂堂,其雛型是巴西立卡的固有形式。分兩階段下方式隔開本堂與廂房的連拱廊,上方是平坦的牆壁,牆上有高窗構成的連窗假樓,這種三段式立面連拱廊、夾層拱廊、連窗假樓,在歐洲到處可見。

哥德時期

哥德時期的建築是一種雕刻出來的建築物,幾乎每一塊石頭都是為了建築中特定的位置而雕造的。每一部分都雕有角線。因此拱筋、直欞、支柱、拱圈、邊梃每一項元素都具體呈現的建築的三個特質:機能、結構與裝飾。

從希臘時期的開始發展的立面造型式樣因為結構系統的發展從基本立面元素開始產生變化,羅馬時期開始在基本立面上加上裝飾,拜占廷建築因為穹頂結構的改良在立面上產生了更多的變化到了哥德時期建築量體與立面造型元素更佳的豐富且多樣化。

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洛可可式樣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乃企圖重現羅馬時期一再出現的基本古典元素,如多利斯柱式和艾奧尼克柱式結合支撐拱圈的柱敦,多利斯柱在下,艾奧尼克柱在上有各自的柱礎、柱頭、頂線盤。其主要的觀念在於針對希臘羅馬時期的一種推崇也是對於當代建築形式的一種反省與檢討過程。希望以回歸樸實的造型與建築式樣來表示對於當時美學與造型觀念的反感。這是第一次反省建築繁複的立面造型的存在意義。

巴洛克、洛可可

歐洲十七世紀中葉最特出的建築風格,是文藝復興後期的建築代表,「巴洛克」的原義就是「怪異」。他一方面在形式上重返古希臘、羅馬,一方面又不遵照古典建築的規矩,自由的運用素材重新組合,和古希臘時期的神殿相比,顯得不規則、大膽、富變化並且裝飾華麗。由於在素材的運用上,任意變換位置、誇張的處理,使巴洛克建築脫離了對古希臘建築的全面模仿,而以裝飾性上的轉換和複雜化,奠定自己的風格。 洛可可藝術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時代(1715 年以後)的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常使用 C 形、 S 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是其特色。洛可可藝術的另一個特色是甜美輕快、精巧華麗,而沒有巴洛克藝術的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洛可可的建築外觀,與巴洛克的建築相近,著重內部繁複的裝飾。雕刻則與家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

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轉折點由此開始回到建築立面的造型單純化但隨著時間的演進在立面造型上又開始大量的加上裝飾的手法此種做法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更是到達了極致的境界。

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解構主義

現代主義

從新古典主義開始漸漸的開始反省建築立面的作用,偉柏的紅屋去掉了多餘的裝飾系統逐漸提倡立面的乾淨,到了1908年的魯斯提出裝飾與罪惡的觀點,就開始了反省建築量體的單純化,去掉所有的裝飾回歸到最自然的立面表情。這時期將建築立面造型又再一次的回歸到單純的層次。這是第二次的檢討繁複造型的存在價值。

後現代時期

開始了對現代主義冷血沒有表情的建築量體進行批判運用複雜、矛盾、不確定性及多元化的設計手法攻擊現代建築。建築的量體又開始出現了造型,建築的走向又開始朝向繁複的方向進行。

解構主義

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組織了一次解構主義建築七人展:蓋瑞(Frank Gehry).庫哈斯(Rem Koolhaas).哈迪(Zaha Hadid).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希莫蘭(Coop Himmel blau).儲米(Bemard Tschumi)和艾森曼(peter isenman)會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出版專集。解構主義強調理性和隨機性的對立統一。另外解構主義持共時性觀點,認為設計可以不對歷史關聯蹤跡作出反應。理性勝過瘋狂是作為建築師的哲學家和作為哲學家的建築師應遵循的道路,由理智所產生的整體和必要性的統一是可以達到的。建築的機會是由傳統性和肯定性之間的'中斷'來保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